6月12日晚,纽约国际官网在鄠邑校区经管人文楼118就业指导多功能厅举办“国情时政大学堂”第三期,本期学习主题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与学院2016、2017级学生党支部联系的校党委委员苏文甫副校长主讲,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军策主持,全体学工干部、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参加。
首先,苏文甫副校长介绍甲午中日战争基本情况。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场战争,最终以日本大胜,清政府惨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收尾。日本大发战争财,从此国力扩张。清政府“天朝上国”迷梦破灭,现代化进程一度中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甲午一百二十五年,乃国之大殇。
紧接着,苏文甫副校长从三个层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一是关于制度层面的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两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根本反映的是制度之间的较量。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均在19世纪60年代进行,但是在内容上却存在很大差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未涉及制度层面的改革。清政府国家治理能力落后,政治体制统驭能力不强,政权运行机制陈腐落后;经济治理政策不力,国库空虚,财力窘困;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低,军事自强效果不理想;军事指挥体制效能低下,战时纪律涣散、贪生怕死;官员素质低劣,形式主义严重,贪污腐败盛行。二是关于文化层面的思考。苏文甫副校长通过一系列历史史实的讲述说明在作战方式、国民精神状态和中日民众对待战争的态度背后隐含的文化层面的差异。当时的日本政府上下一心,长期准备与清政府为敌。清政府在大敌来临之时,软弱怯懦,寄予侥幸,朝纲混乱,政令军令不一,各种矛盾聚集发酵,社会动员乏力,凝聚不起克敌制胜的统一意志,根本没有决战到底的坚强信心和坚定决心。国人信仰坍塌,精神涣散,缺乏国家和民族意识。三是战略层面的思考。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进行了20多年的准备,不仅在兵力建设上具备了海陆协同作战的基本实力,军事体制的现代化也为海陆协同作战提供了组织保障。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渐成清政府的共识,近代国防工业得以发展,但在“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导下,清政府并无清晰的发展战略。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军备战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备预算,停购军舰,停拨经费,放松国防建设,对即将到来的中日对决缺乏足够准备。
最后,苏文甫副校长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谷底,但同时也是转折点,中国人从此真正开始了民族觉醒。在此后60年的甲子时空中,救亡图存、复兴中华成为历史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积贫积弱的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核心的原因就在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坚持四个自信。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苏文甫副校长号召全体学生党员不忘历史,牢记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增强复兴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校大学生要学深悟透历史内涵,练好爱国本领,永葆弘扬爱国精神,把热爱祖国作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生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文:路婷